
技術人員調試水稻基質特種設備。李曉宇攝
本報訊(李曉宇 魏可新 記者姜斌) 時值初冬,黑土地正值休整蓄力之時。在北大荒農業(yè)股份寶泉嶺分公司,一項聚焦水稻生產實際難題的科技創(chuàng)新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。
2025年,公司與東北農業(yè)大學楊帆老師團隊合作開展的黑龍江省重點研發(fā)計劃“揭榜掛帥”項目——“寒區(qū)水稻育秧土全量替代育秧基質生產技術研發(fā)與水稻立體育秧智慧工廠裝備產業(yè)化應用”,經過數月的精心籌備,已完成設備安裝調試和試生產工作,為明年春季水稻生產做好充分準備。
面對寶泉嶺地區(qū)水稻育苗取土難的實際問題,項目組積極對接科研團隊,確定將雙峰山管理區(qū)智能育秧基地作為項目實施地點?;貎葘S迷囼瀰^(qū)、科研人員宿舍、育秧大棚、試驗田等配套設施完善,優(yōu)質水稻種子、秸稈供應源等物資保障到位,為項目順利實施創(chuàng)造了良好條件。
今年8月,項目引進的水稻基質特種設備完成安裝,并于9月完成設備調試與基質生產人員培訓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7批次試生產,產出基質可滿足15畝稻田使用需求。這套以秸稈腐熟物和尾砂為主要原料的生產系統(tǒng),通過深度加工探索基質育秧技術模式,不僅實現了育秧基質的本地化生產,更推動了育秧方式向標準化、可控化轉變。
該項目的突出價值在于,成功將兩類廢棄物“變廢為寶”,實現了“一舉多得”的治理效果。通過將秸稈與礦物質尾砂等物料科學配比、深度加工,既為秸稈找到了高附加值的利用途徑,又實現了尾砂資源的無害化處理和高效利用,從源頭上減輕了環(huán)境壓力,為寶泉嶺探索出了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(tài)效益雙贏的綠色發(fā)展之路。